重庆大学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研究基地成立于2004年9月,2006年12月获批为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07年9月正式挂牌成为重庆市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自批准以来,在重庆市教委的业务监管、重庆大学的领导和关心下、基地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国内外同行的大力支持下,根据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标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的理论问题和国内尤其是重庆在语言应用领域的实践问题,基于重庆大学研究型综合大学发展和理工科优势,以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专门用途英语、语言测试与评价、文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为基础,积极开拓创新进行具有交叉学科特色的研究,为此加强了基地实体化建设举措,构造了以专职研究人员为主的科研团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研究成果,扩大了学术影响。
本基地从2015年1月至今取得的主要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研究
基地在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的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研究特点,集中表现在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文理交叉)、语言学与教育学、语言学与文学的交叉研究,主要领域包括:第二语言习得、认知语言学、专门用途英语、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语言测试与评价、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育技术、文学与影视传媒的跨媒介叙事、小说叙事、叙事理论、文学与文化的比较。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发表SSCI检索论文10篇,CSSCI检索论文35篇,其他各类论文84篇;出版专著16部,译著17部,编著1部;获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1项,重庆市文学奖文学翻译奖2项,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学术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中1项已结项,等级为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及西部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9项。
二.人才培养
基地注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团队结构。通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培养了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在本建设期内有2人晋升为教授。在人才引进方面,共引进博士2人。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基地加大了研究生的培养力度,近三年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3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48人,已毕业博士研究生6人,已招收博士研究生9人(含新设“语言、认知与智能计算”二级学科博士点新招博士研究生3人),5名硕士研究生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奖国外攻读博士研究生,如昆士兰科技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等。
三.学术交流
基地高度重视对外学术交流,积极支持研究人员出国或出境访问研究及参加学术会议,也经常邀请兼职教授和有关专家来基地讲学交流,力争学术研究与国际水平接轨。2015年至今,基地共举办了国际学术会议1次,国内学术会议3次,重庆市会议7次,促进了基地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基地研究人员境内学术交流58人次,境外学术交流39人次,邀请来基地访问交流或讲学的境外专家学者共计18人次,境内专家学者共计38人次。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讲座讲学辐射到大中小学、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共计100余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基地与国际国内知名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如剑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2017年起,基地在之前基地系列讲座的基础上推出知用系列学术活动,包括三种形式:“知用讲坛”系列、“知用沙龙”系列及“知用学坊”系列。知用系列学术活动紧扣本基地的研究方向“语言认知及语言应用”,既注重语言学基础学科,又注重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在语言学、语言认知、语言计算、语言教育与技术、语言测评、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文学与翻译等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迄今为止,“知用讲坛”系列已成功举办6期,“知用沙龙”系列已成功举办5期,“知用学坊”系列已成功举办4期。知用系列学术活动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瞻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广受师生欢迎。
四.咨询服务
基地主动承担实际工作部门的应用研究课题,吸收实际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咨询和研究报告。通过与出版社、学校、教育部门等委托单位合作共获得横向项目总数共计8项,经费总数约28万元。通过与委托单位展开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各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如辜向东教授负责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测试词条的编撰、参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咨询等工作;余渭深教授主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研制和四、六级考试的命题等工作、彭静黄萍等教授参与重庆市国培省培计划、邹晓玲教授负责牛津高级英汉双语词典的词条翻译工作等。
五.条件保障
在校院两级支持下,基地加强了实验室建设,购买了价值60万脑电(ERP)设备、数据挖掘工作站、阿里云服务器,大大改善了研究条件。在基地搬迁之际,扩大了基地办公用房面积达390m2。基地除了建设自藏图书资料以外,还依托重庆大学图书馆加强了专业电子资源建设。学校在基地研究经费和运行经费方面给了很大的保障力度,三年内共计投入近45万元经费支持。
六.科研体制改革
基地建设按照《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和《重庆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管理制度,并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基地实行主任负责制,配备了基地副主任和专职秘书,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从而让各方向学术带头人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通过设立专职科研团队岗位落实专职研究人员驻所研究制度。通过落实专兼职研究人员的“带课题入基地,完成课题出基地”的聘任原则,从根本上做实基地实体化建设。通过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在改善办公条件和建设科研平台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基地拥有办公室、研究所、实验室、资料室、会议室、网站、刊物、数据库的完整架构,能够充分满足研究需求。基地学术委员会由校内外知名专家构成,负责基地的学术指导,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著名语言学家王初明教授担任。基地管理坚持“以研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积极为专兼职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服务。